柞水县图书馆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
为实现“十三五”发展目标,我们将不断总结自身发展的经验教训,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信息技术成果,带领全馆人员开拓创新,踏实工作,把图书馆科学化、标准化、规范化的管理推上新台阶,为全县经济腾飞、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。
一、图书馆“十二五”发展的基本现状
(一)基本现状
“十二五”,是我县图书馆发展史上最好的五年,县艺术中心建成,图书馆得以搬迁,基础设施建设逐年上台阶,免费开放工作顺利实施,读者服务日臻完善,服务领域不断拓展,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文化需求。
1、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
“十二五”期间,县图书馆迁至迎春广场艺术中心大楼,搬迁后的图书馆建筑面积2568平方米,对外开放的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。
县图书馆现有编制8人,现有职工8人(正式职工7人,借调1人),其中本科学历1人,专科学历7人,专业技术人员4人,工人等级3人。2013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。
柞水县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柞水县支中心用房,设电子阅览室、多媒体室、电子文献室、信息采编室、报刊资料室等,单次可接纳读者300余人次;七楼为图书馆藏、外借用房,设图书采编室、图书外借室、报刊阅览室、地方文献室、少儿阅览室等,单次可接待读者200余人次。柞水县图书馆馆藏书籍7.5万册,其中图书5.0万册,报刊杂志2.37万册,地方文献0.13万册。实现了全年全天候对外开放,年接待读者约4万人次,免费为读者提供书刊借阅、办刊阅览、资料检索、信息咨询,并开展送书、送科技下乡和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、文化共享工程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等工作,是全县搜集保存文献资料、传播信息资源、开放智力资源、宣传政策法规以及图书馆业务辅导的中心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在图书馆评估定级中,我县图书馆被评为二级图书馆。
2、服务功能充分发挥
“十二五”期间,图书馆实现了无障碍、零门槛免费开放,本着公益性、平等性的原则,把提高服务质量、拓展服务空间、最大限度培养公民阅读意识作为工作目标。年均举办各类公益性讲座、培训、展览8次,开展图书下乡等流动服务5次,开展电话预约借书、为残疾人或老年读者送书上门等服务,馆内免费提供老花镜、雨伞、纸杯和饮用水。在搞好基本服务的同时,与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建立亲子阅读基地,举办针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等,拓展了服务空间和范围。周到细致的服务,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爱上图书馆,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公共社会教育职能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图书馆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和保护力度,年均收集各类地方志、宗志、族谱和本土作家作品80余册,丰富了馆藏特色文献,为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研究资源。
3、队伍建设不断加强
“十二五”期间,图书馆有职工共8人(聘用人员在内),其中本科学历2人,大专学历6人,中级职称2人,初级职称3人。馆内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,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对职工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,年均对职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20人次。
(二)存在问题:
一是开放面积尚不达标。对外开放面积不足1000平米,远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和《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》;二是财政保障力尚待加强,除国家的免费开放资金外,财政在图书馆的基础设施、设备更新和图书购置经费上明显投入不足;三是人员配置不足,图书馆仅有编制6人,限制了对专业人才的引进,需聘用工作人员,财政在此项无投入。
二、“十三五”发展设想
县级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“十三五”期间,图书馆将抓住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和机遇,按照《陕西省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》,本着公益性均等性原则,推进图书馆事业顺利发展,使之成为公民喜爱的免费文化教育场所。
(一)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
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全局。坚诗“以读者为中心,以服务求发展”的服务理念,着力加快图书馆新馆建设的步伐,着力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服务质量,着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,增强自主创新能力,推动全县图书馆事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、和谐发展、跨越发展的轨道,将柞水图书馆建成有特色、现代化的新型图书馆,为三个柞水建设作出应有贡献。
(二)总体目标
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馆发展总体目标是:坚持“读者第一、服务至上”的服务宗旨,以管理创新、服务创新为中心,以新馆建设及文献信息资源建设、利用为重点,以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为方向,优化馆员队伍结构,努力向管理科学化、业务标准化、服务规范化推进,瞄准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前沿,缩小与全国先进图书馆的差距。力争到2020年,将我县图书馆建成设施完善、资源丰富、队伍精干、服务优质的一级图书馆。
(三)具体内容
1、图书馆设施建设。
根据《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》及《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》,对现有综合楼的书库、阅览室、外借处、电子视听文献阅览室、咨询服务大厅、目录厅、多媒体报告厅、展示厅及办公区等进行合理布局达标升级。积极争取主管部门支持,极可能增加对外开放面积,力争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,可藏图书量40万册,按照开放型、综合性、多功能的现代化标准建设好柞水县新图书馆,构建柞水县图书馆多层次服务体系,努力提高我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。
2.文献资源建设。
根据我馆实际情况,制定文献信息收藏规划,在文献采购工作中确立精品意识、特色意识和时代意识。有系统地入藏地方文献.参考文献、科普文献,有选择地入藏青少年课外阅读文献,把优化馆藏结构作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目标,大力加强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,使之成为馆藏文献主体的重要部分。依据新馆设计规模,购书经费有计划、按比例持续增长,年增长10%以上。在现有10万册馆藏纸质文献的基础上,以每年约2000册的增长速度发展,到2020年馆藏总量达到18万册以上,年订购报刊达100多种,电子文献达到2000余种。经过五年的收集、整理、应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,形成馆藏丰富、结构合理、品种优良、各种载体互补共存的文献信息资源馆藏体系,基本上满足为全县各级领导机关决策、经济发展、和谐社会建设及其他事业发展提供学习研究的需要。
3、文化共享工程建设。
在各镇办、学校基层点已建立的基础上,加快发展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是我们的主要任务。在“十三五”期间,力争100%完成全县行政村及30%自然村级服务点建设。为基层服务点提供技术支撑和资源保障,是加快全县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前提,在实施过程中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、县直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,使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有站点、有设备、有资源、有管理人员。配置一个县级分中心服务网站,以县支中心、镇办基层站、村服务点为实施主体,采用县级中心成熟技术,加强站点管理人员的培训,借助农村远程教育服务网站,大力开展公益性服务,通过多种形式扩展服务范围、创新服务方式,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共享工程更加贴近基层、贴近生活、贴近群众。
4、数字图书馆建设。
数字化建设的图书馆实行科学管理、拓展业务空间、提高服务质量的保障。未来五年,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力度,构建基于多网络、多终端、全媒体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我们的主要目标。扩充数字信息资源存储、运行和管理设备,升级管理软件,提高系统的安全性、可靠性、稳定性,提升网络服务能力。不断加强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。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任务有四个方面需求;一是增加数字资源存储设备及系统引进,满足数字资源的不断增长和应用需求;二是完成图书馆北大新洋管理系统软件升级工作,优化信息管理环境;三是引进一站式检索服务平台,推进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进程;四是配置防盗门禁系统级监控系统一套,保障文献资料的安全。
5、馆员队伍建设。
培养一支素质优良、能适应新世纪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的馆员队伍,是我县图书馆建设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。在新馆建成后,全馆在编工作人员总数达到10人,在采编、自动化等主要岗位实现工作人员专业化。具有图书馆本科学历以上的工作人员达到40%左右,计算机专科以上学历工作人员达到50%左右,职称结构比例达到高:中:初=1:3:6。首先要制定专业队伍建设的规划和聘用实施意见,逐步使馆员队伍的学历层次、专业层次、职称层次和数量与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相适应。其次,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,组织全体馆员学习有关新知识、新业务、要求每个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现代化技术服务手段,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。经过五年的努力,使图书馆专业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进,专业素质有很大提高,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文化部评估指标的要求。
柞水县图书馆
2016年3月20日
上一篇:
柞水县图书馆2016年业务数据年报下一篇:
柞水县图书馆2016年年度计划